新闻动态
 
行业资讯 首页 - 新闻动态 - 行业资讯


楼市调控手段转向市场化 房企再融资或将开闸

[作者:网络  来源:网络转摘  时间:2013/10/8 8:43:51  阅读:4092次]

楼市调控手段转向市场化 房企再融资或将开闸

http://news.dichan.sina.com.cn2013/9/309:11:36
  继新湖中宝于8月1日推出近三年来首个房企再融资方案以后,9月16日,停牌逾一个月的招商地产正式公布了资产注入及募集配套资金预案,总交易额近65亿元,成为当下上市房企最大的再融资计划。相比此前大多数房企发布的再融资方案,招商地产此次采取了大股东注资和非公开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。

除了新湖中宝和招商地产之外,越来越多的房企陆续公布自己的再融资预案。7月份以来,包括宋都股份、金丰投资、广宇发展、迪马股份、华夏幸福、莱茵置业等多家房地产股都出现了停牌的情况,被认为是新一轮房企再融资潮流的前奏。据统计,目前已有32家房地产公司公布了再融资预案,计划融资额合计达到746.7亿元。其中股权融资542.2亿元,债权融资204.5亿元。

对于房企再融资重新开闸的猜测,证监会一直强调,目前对房地产企业再融资、A股IPO重启的口径并无变化。“不过连续出现房企发布再融资预案,势必获得了某种政策层面的暗示或者默许,不可能是房企单方面的行为。”一位房地产市场观察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示。

申银万国分析师表示,放开再融资将对房地产企业获取资金形成实质利好。长期来看,再融资放开有利于优势企业的长期发展,进而提高行业集中度,龙头和优质成长企业的估值有望得到修复。“再融资如果重启,市场会对债券、股票有一定的热情,会有很多投资人对地产类的股票或地产类的债券有相当兴趣。但是这个热情能持续多久,还要看市场的情况。” 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、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主席赵驹表示。

调控市场化信号

对于再融资可能重启,不少人认为是调控“去行政化”的重要标志之一。自2010年初,监管层正式宣布暂停批准房地产企业上市、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之后,房地产企业在A股的融资平台基本被堵死,海外上市、发债、私募、信托等融资平台成为房企们融资的选择。

而在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同时,那些与资本市场相比成本也更高的渠道,使得房企的融资成本大幅攀升,10%甚至更高的融资成本屡见不鲜。最终这些成本又被转移到房价上,由买房人承担。原本是为抑制高地价、高房价而终止的房企再融资,在一定程度上却增加了房价的成本。

交银施罗德的分析认为,从压需求转向增供给,从行政化手段转换为市场化手段,而融资放开仅仅是个开始。房企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,相比其他融资渠道成本要低得多,有利于龙头房企发展。“再融资放开是国家在鼓励房企兼并,上市企业的融资渠道多元化,竞争力的提高,实际上,是符合国家对于房企市场的调控意图的。”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公开表示。

中房信研究总监薛建雄表示,并不是所有房企都能够获得再融资机会的。“目前主要是向涉及保障房、旧城改造、棚户区改造等业务的公司倾斜,因为他们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。其次,符合刚性置业需求,能缓解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态势的公司也很有可能得到放行。”薛建雄表示。

争议再融资

不过再融资重启,与当下土地市场热潮结合在一起,又让其充满了争议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天津近期相继出现总价、单价地王,再融资势必使房企在土地市场的拿地资金更加充裕,房企争相发布再融资预案,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抓住本轮发展机遇,尽可能地夺得土地储备,为下一轮发展打基础。而其导致的结果,就是地价上涨逐渐向楼市传导,使得楼市出现量价齐涨的局面。

央行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,第三季度67.6%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“高,难以接受”,比上季增加0.9个百分点,其中一线城市居民认为房价高的比例高达77%。在日前召开的部分地区和城市房地产用地管理和调控座谈会上,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表示,要坚持均衡供地,多措并举,消除地价异常信号,主动作为、引导预期,确保第四季度土地市场平稳健康运行。在这个有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南京、苏州、鄂尔多斯等13个省份16个城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上,国土部在“地王”频出的情况下,再次释放调控从紧信号。

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近日强调,坚决贯彻房地产调控国五条政策,涉及居民住房项目的房地产企业再融资仍然被严格限制。这种表态,显然与当下复杂的调控环境,地价、房价的上涨压力相关。


·上篇新闻:“金九银十”发力 多地楼市调控目标或落空
·下篇新闻:外国投资者看中国“鬼城”:最大风险不是房地产
Copyright © 2012 - 2025 Mingqichina.Cn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版权所有:秦皇岛鸣岐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地址:河北省秦皇岛开发区秦皇西大街65号  TEL:0335-8537986
 技术支持:凌霄科技 冀ICP备17001650号 冀公网安备 13030502000323号